运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社区与博物馆共绘文化新画卷
——淮北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
为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助力乡村振兴,6月29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运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队赴安徽省淮北市,以“运河悠悠源远流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隋唐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约2700公里,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它始建于隋炀帝时期(605年),历经唐宋完善,成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融合的关键纽带,催生了沿线扬州、杭州等商业重镇,推动唐代盛世繁荣。其宏伟工程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更以跨越千年的水运智慧,为后世京杭大运河奠定基础,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淮北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段落,西起濉溪县与河南永城交界,东至宿州埇桥区,全长41.5公里。作为古代南北交通枢纽,它曾承担南粮北运、商贸流通重任,催生了柳孜、百善等运河重镇。1999年柳孜遗址考古发现唐宋河堤、沉船及大量瓷器,首次实证通济渠走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淮北依托柳孜文化园、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载体,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文化+生态+旅游”模式活化千年运河,让古老水脉焕发现代生机,成为展示中原文化交融与古代工程智慧的金色名片。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山孜文化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该博物馆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是群众探寻隋唐大运河古老文明的热门打卡点。本次活动通过“社区联动+博物馆共建”的创新模式,将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运河沿线的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学生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通过社区与博物馆的深度协作,让运河文化从“陈列的历史”变为“流动的生机”。在互动中,团队记录下众多鲜活的运河记忆,为后续文化活化积累了宝贵素材,推动文化资源“下乡”,让文化资源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以专业所长搭建文化桥梁,通过社区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让运河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动力”。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文旅融合、非遗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团队同学纷纷表示:“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我们将继续扎根大地,用青春守护千年文脉,助力乡村振兴书写新篇章。”
(文图:王洁、王梦颖、陈一凡/审核:杨建华、朱晨阳、沈苡馨)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